区块链地址无法直接关联现实身份,但可通过公开链上数据追踪资金流向。USDT作为广泛流通的稳定币,其转账记录虽永久留存于区块链,却天然具备匿名性与透明性的双重特征——这意味着任何人都能查看交易细节,却难以将地址背后的控制者与现实个体对应。理解这一核心矛盾,是探索查人方法的前提。

基础查询依赖于区块链浏览器与钱包工具。用户可通过主流区块链浏览器(如Etherscan、Tronscan等)输入交易哈希或钱包地址,查看USDT转账的发送方、接收方地址、金额及时间戳等链上公开数据。若交易发生在个人钱包(如MetaMask),其内置交易历史功能同样可追溯明细。此环节的关键在于获取目标地址或交易ID,它如同区块链世界的流水单号,是后续所有追踪的起点。
通过持续监控特定地址的链上活动,可尝试识别其行为模式:例如频繁与中心化交易所充提地址互动、关联已知标签(如被标记为诈骗或混币服务的地址)、或参与特定DeFi协议等。专业链上分析工具(如Chainalysis、Nansen)常基于此类数据聚类,推测地址可能的归属类别(如交易所冷钱包、巨鲸账户),但这仍属于概率推断,无法等同于身份确认。

中心化平台(CEX)成为关键突破口。当USDT转账涉及交易所时,用户需意识到:平台掌握着链下身份与链上地址的映射关系。通过交易所账户可查询充提记录,锁定关联的区块链地址。若需进一步追溯他人信息,普通用户权限受限——交易所通常仅在法律程序要求下(如警方协查),才会调取KYC认证资料(如身份证、手机号)。这意味着,非司法途径下,散户直接通过地址查询他人真实身份几乎不可行。

公开查询他人交易记录虽不违法,但若涉及非法目的(如人肉搜索、恐吓),可能触碰法律红线。过度依赖地址标签也存在误导风险:恶意攻击者可能伪造标签混淆视听,而混币器、跨链桥等技术更可主动隐匿资金路径。用户需警惕所谓百分百查人服务,此类宣称往往暗藏诈骗或隐私窃取陷阱。
